19世紀60年代的英國。當時正值英國工業化大發展,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出現了房屋出租。為維護住用者的權利,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于是出現了專業的物業管理。
自那以后,物業管理傳遍世界各地,并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目前美國、英國、中國香港等國家或地區的物業管理非常發達,受到政府的重視和業主、住用者的歡迎,正處于蓬勃發展之中,方興未艾。
英美的物業管理模式:
(1)英美的物業管理已成為社會化的服務行業,任何人、任何公司都可從事物業管理,只要具備條件,領取營業執照即可。這些物業管理公司或管理機構絕大多數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
(2)物業管理服務項目多,內容廣泛,包括物業建設前后、物業使用全過程的管理。
(3)管理方式非常靈活。業主或用戶委托物業公司進行物業管理,而物業公司的管理方式非常靈活。小修工程、日常服務可由內部維修人員完成,而大、中工程可以采取承包方式轉給別的專業公司完成。一個項目或工程如綠化管理,可單項承包也可整體承包。費用由雙方協商,計費方法可依時間長短, 也可按次計費。
(4)物業管理服務收費由委托方與物業管理公司(或機構)商定,視市場供求狀況、地區環境以及房屋的數量與質量由雙方自由協商而定,一般無統 一的標準。物業公司的管理費來源多渠道,有租金收入、服務費,甚至有政府補貼。
(5)管理公司(機構)人員精干,效率高,固定人員少,一些項目盡可能臨時聘請,可承包的就不設固定人員以節約開支。
香港的物業管理模式:
(1)公共房屋的較大部分由房委會執行機構房屋署下轄的房屋管理處具體負責管理,機構健全,配有專業管理人員,管理方式靈活,一些項目常用招標或承包等方式交由專業公司完成。
(2)從1987年開始,房委會相繼把一些公共居屋委托私營的物業管理公司管理,受聘的物業管理公司負責日常物業管理工作,接受物業管理委員會的日常管理、工作監督與財務監督,房委地不再監督物業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
(3)為管理好私人樓宇,香港政府頒布了《多層大廈(業主立案法團)條例》,倡導多層大廈業主組織法團,設立管理委員會。業主立案法團是全體業主組成的法定團體,管理委員會由業主大會上50%以上的業主通過成立,代表行業主立案法團的權利與責任。業主立案法團通過招標、協議或委托等方式聘請物業管理公司管理物業,監督管理公司的運作,如果管理公司的服務水準太低,業主立案法團可以在合約期滿后,選擇其他管理公司代替。
管理公司與業主立案法團是聘用與被聘用的關系,管理公司之間為獲聘而競爭激烈。
(4)物業公司的經費全部來源于各業主的管理費,管理費的收取標準完全按照管理工作的實際支出而定。管理公司的一切費用,包括人員工資、辦公費、設備保養費、清潔費、煤氣費等都從所收的管理費中開支。管理公司的利潤是從管理費支出中提取5%~15%這一比例的管理酬金而獲得。管理公司的收支賬目必須定期公開,接受業主的監督,一些較大規模的維修工程,牽涉到大筆費用支出,須征詢業主立案法團的意見方能進行,如未獲準,物業公司不得堅持。 物業管理收費由市場形成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普遍規律。